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冬眠》:一场无法沟通的冬之梦。

阿珠 阿珠的小木屋
2024-09-05



这是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影片,来自土耳其导演锡兰,锡兰被誉为“国宝级导演”;也是戛纳历史上影片时长最长(3小时16分钟)的金棕榈电影:《冬眠》(2014)。


影片涉及贫富差距、人性善恶、宗教纷争、个人救赎等等。充满着对生命的哲学思考,在导演的内省和诗意中,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


打开电影的一瞬间就吸引了我,冬日苍凉的山石与枯黄的芒草,男主头发凌乱,孤独地立在一片薄雾中。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悲伤情绪、一种人生的无可奈何。



影片讲述了退休演员Aydin的生活,他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经营着祖上留下的石屋旅馆,他与Nihal是一对老夫少妻。Aydin每周会写当地报纸的专栏,靠着思考、谈话、写作、四处走走打发时间;妻子哈尼尔沉浸在自己的慈善事业中,通过慈善拯救自己,重拾信心;妹妹Necla则沉浸在离婚不久的痛苦之中,偶尔读读书,百无聊赖,以批评他人为生活。


随着冬天的到来,白雪覆盖大地。由于成日呆在封闭的旅馆,每个人都渴望与人交流,消磨无聊的时光。但是交流一旦开始就难免不了观点不一,而偏偏每个人都有极强的言语防御机制与自尊心,以至于每次争论总是不欢而散,甚至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。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在冬眠,都生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,虽然人与人频繁的接触和对话,但都在自说自话。


电影不仅仅讲述了这些生活中几乎司空见惯的故事,还讲述了底层民众的苦难,社会阶层的分裂与对抗,贫穷租户的弟弟委曲求全、哥哥的激烈反抗,连小儿子的心中也扎下了对抗的种子,那种仇恨的眼神看了都让人不寒而栗。




1.Aydin与妹妹Necla:边界的重要


一起回到乡下的Necla刚刚离婚。无论是餐桌上还是书房里,Necla都喜欢跟哥哥较劲。比如讨论:面对邪恶的时候是否应该反抗?观点不一,角度不同,激烈的争论没有结果。实际上是Necla无法适应农村乡下孤寂安静的生活,百无聊赖,精神空虚的Necla开始后悔离婚,也对哥哥年轻的妻子产生厌恶,甚至鄙视,随着争论观点太多对立,到后来便自然升级为互相鄙视了。


电影来源于生活,生活物质的丰富已经保证了大家的日常需求。但是,精神上的空虚却无法填补。无所事事的Necla,在Aydin写作专栏的时候,总是躺在后面的沙发上冷嘲热讽,从而引发兄妹之间的冲突升级。Aydin认为他Necla应该去多读书或做做翻译工作,而不是这样无聊空虚对他评头论足,通俗说了就是没事找茬。


作为社会人需要交流相处,但是每个人彼此之间又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意识,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,总是站在自我主观立场的角度去指责任何人都是不恰当的。

2.Aydin与妻子Nihal:沟通的障碍

年轻漂亮的Nihal嫁给Aydin以后,过上了优越的有钱人家生活。一边是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,一边又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。认为Aydin限制了她的人生,对Aydin各种看不顺眼,总是一脸鄙夷的神态,觉得自己被Aydin消耗了青春,甚至还认为Aydin应该为此感到羞愧,可是让她离开却又不愿。然后为了实现自我价值,她开始热衷于为教育事业做公益募捐工作。甚至觉得她的人生就只有这些了,这是否是一种个人心理力量的缺失呢?
 
他们的聊天和关注的点,两人始终不在同一个频道上,Aydin认为她的想法不切实际,要给她帮助,并且给他去提一些合乎实际的建议。然后絮絮叨叨地开始说教,到后来Nihal就是让他不要再说了,觉得他是在台上表演。认为Aydin喋喋不休、自私轻蔑、冷嘲热讽、没信仰,总是强行用他的观点压制她。电影中俩人的几场对白都特别有意思,值得细细品味。

“不管你觉得这次募捐活动,是诱骗也好,还是女人的一时心血来潮,别管我了,因为我已经没有别的安慰了。”

想到弗洛姆《存在的艺术》里的一句话,“无力感越强,越缺乏真实的意愿,越趋于服从或强迫性满足心血来潮的欲望,越发恣意。” 所谓成熟遇到了幼稚,情怀遇上了现实,再或者说是一个世界遇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,永远无法说得清对错。


 

如同妹妹Necla评价她:“她来来回回,什么都要掺一脚,装得和天使一样,然后又什么事都不做。她这人趾高气昂的,觉得自己很圣洁,想用各种救赎别人的仪式来养活自己。”


 


可能Aydin说的也是,她应该先告别穷日子再来迎接这种富足生活,才能更客观地去帮助人们,而不是觉得“不能把钱分给别人是件让人难过的事”。或者我倒建议她应该有点爱好,读书、画画、写作;还有大自然这么丰富,矿物、动物、植物,总有一款适合你啊。有时候人还是得向内需求,而不是一味寻求外界的肯定。


我们没法感受,当她给租户送钱又被穷得只有傲骨的哥哥把钱给烧了的心情。这是阶层之间、信仰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。亨廷顿的《文明的冲突》就提出,冷战后的世界,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,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,主宰全球的将是“文明的冲突”,其实最终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。



整部电影中,Nihal那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无神又空洞,面对Aydin的时候更是冷漠与厌恶。唯一看到眼里有光也就是捐款会议上,还有与客人聊天时那一脸的笑容。或许这就是Nihal的需求,帮助他人,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。而不要象Aydin那样总是一个人在工作室充满热情地写作,这或许是一种自私?一种冷漠?忽然我觉得我在Aydin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这是否便是导演的用心所在。

 

3.Aydin的觉醒

为了暂时避开与妹妹和妻子的冲突,忧心忡忡的Aydin想逃避到伊斯坦布尔去,就在临上火车那一刻,他改变主意了,隐瞒着家人来到了老朋友的农场。自身问题不解决,逃到哪里都没有意义

老友一针见血,道出了Aydin的问题所在:“既然人生有些事是你无法改变的,你就活得有弹性一点,别太爱批评别人,接受事情原本的样子。”
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。
Aydin最终回到了妻子的身边,以一个全新的自我,并重启书写他的《土耳其戏剧史》。Aydin的独白道出了他对生活的崭新认知与妥协,是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依赖?Aydin首先做出了改变,可是他的妻子Nihal会吗?

弗洛姆《爱的艺术》里说的,“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,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;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,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、勇敢地、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,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。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,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?”

电影道出人生的真谛,人与人的隔阂,是无解的,对面和面对始终无法完成。婚姻需要经营,人与人之间的沟通、保持一定的边界与独立,共同成长,尤其是精神上的共进是如此重要。

爱是一门艺术,需要不断地学习。

影片中取景地很美,充满着异域风情。无论是苍凉的山石堆砌的外景,还是闭塞却精致的内景,拍摄画面都是极美,室内户外的镜头都像油画一般。尤其后半段几个雪地场景所展现出来的画面,则直接显露了导演锡兰的审美以及对美的把控。整部电影的画面都是精致的、优美的。


看完这部电影,
重新来理解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一段话:


“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。

要学习像太阳一样,

只是发出光和热,

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,

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,

有人甚至躲开阳光。

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,

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。

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。”






看的影片无数,这是第一次想写一写电影。不同于那些看不懂的烧脑大片,这部影片带着更多的人生哲理。公号里大多分享的是植物,这次来分享一下电影。值得细细品味的一部作品,有美感有思想,推荐给大家。



愿看完电影的你,

或对你的人生多一些思考与改变。




2021,做更好的自己。



 

   


     配乐介绍:

这是电影其中的背景音乐,A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。

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,充满诗意,一曲流动的音乐。


 





谢谢关注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阿珠的小木屋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